随着时代的发展,主体性哲学的历史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第一、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不能解决人的生存本质问题。 只要我在思维, 那么我是, 我存在, 就是靠得住的……假如我停止思维, 也许很可能我就停止了存在… …因此, 严格说来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
当然,无论是对待自然,还是对待他人,最终体现的都是人自身的价值取向,都只能从人自身本质力量确证的角度来理解。 伴随着精神现象的,在上就出现了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的关系问题,在上则表现为主观的意识是如何认识客观存在的。 通常人们最多能进行五级主体间性的判断,五次以上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10而对生命主体性理论的深化和修正的过程又同密切关联在一起,可以说,语言学转向是当代哲学发展的最基本趋势,对主体性的理解也都是利用语言学转向的成果来进行的。
1关于艺术和主体性的讨论值得深入。 近年来翻译研究中译者主体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97 从一个群体或一个阶级真正获得对自己是什么的意识,并同时获得阶级意识的时候开始,它就把自己看作客体,以便能够通过考虑自己的客观限制并利用这些限制来行动。
17目前译者主体性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海徳格尔认为,人道主义在其常识意义上,是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产物;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以主体一客体的两极分化为突出标志。 但人作为一个未特定化的存在,其本能的活动方式并不足以保证他在生存竞争中占有优势,因此,人需要依靠后天的创造来弥补先天的不足。
13福柯通过现代欧洲监狱的例子说明了西方社会就是一个规训和监视的社会,从而实现了对主体和对社会需求的顺从身体的塑造。 因为我们 只能用语言来理解事物并自我解释,但语言是 社会性的,社会的压迫就嵌刻在语言中,它不但外在地 塑造了人的主体性,而且也自 内地规范自身。 马克思和列宁都不否认前一方面,但他们更强调后一方面对前一方面的影响,提醒人们:对客体、事物的理解和理论概括,都不可能脱离主体性因素而孤立地达到,因而应该自觉地贯彻主体性的原则。